四川爱源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人:罗女士
联系电话:028-84718820
邮箱: 810023175@qq.com
网址: www.aiyuan666.com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18号钢铁领域A座15楼
四川爱源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联系人:罗女士
联系电话:028-84718820
邮箱: 810023175@qq.com
网址: www.aiyuan666.com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成宏路18号钢铁领域A座15楼
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气候条件优越,生物物种种类及特有种群均居全国之首,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宝库和资源基地,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海南省除了拥有独特的森林、河流、草地、灌丛等陆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外,还有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潟湖等海洋生态系统,海岛与海洋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海南省中南部山区是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是海南岛主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要预防区和重点监督区,在保持流域和全岛生态平衡、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全岛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海南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的原则,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推进形成生态保护新格局,为维护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海南)试验区、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2015年6月,原中央深改组同意海南省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省委、省政府明确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多规合一”的空间刚性约束,要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必须服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确保全省生态安全。其中,海南省要求重点协调好陆域和海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将海南岛27.4%的陆域国土及其35.2%的近岸海域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需要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筑牢海南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稳定的陆海生态保护格局。海南省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双评价”成果,统筹协调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采用最新的海岸线修测数据,基于海南岛的山形水系框架,以中南部山区的霸王岭、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山、吊罗山、尖峰岭等主要山体为核心,以松涛、大广坝、牛路岭等重要湖库为空间节点,以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等主要河流水系、环海岸带为生态廊道,将全岛及近岸海域的自然保护地、城镇集中式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湖库管理范围、重要自然山体、自然岸段等重要生态空间都统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涵盖了热带雨林、红树林、滩涂湿地、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生态系统类型,构建了“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态海域”的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明确了海南本岛及近岸海域的生态保护格局。 维护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海南省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在海南岛中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划定7880.9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占该区域总面积的61.2%;其中,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红线5630.1平方公里。这使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连通性、整体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廊道更加完善。同时,对划定区域实施严格保护,对于维护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保护重要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陆海联动的生态屏障。以海南省最新修测的海岸线为界线,以海定陆,充分考虑海岸带地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连通性,分别向陆域一侧和海域一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海陆生态保护红线的有效衔接。同时,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三大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所属海域和近岸海域的504个无居民海岛(占近岸海域无居民海岛的81.2%)基本上都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陆域、近岸海域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连通率达到97%。通过陆海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效地统筹了陆域和海域的保护格局,推进了海岸带地区的生态共建和环境共治,加强了跨海陆自然保护地的建设。 保障人居环境安全。海南省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处理好城镇开发建设与山、水、林、田、湖、海、岛等统筹保护的关系,从源头上确保“海南的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同时,理顺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改善和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了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海南人居环境安全。 整合优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自然保护地。海南省的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是岛屿型热带雨林的代表、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更是海南岛生态安全的屏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202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331平方公里。海南省以海南中部山区主要山体为骨架,以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为主体,整合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延展到周边天然林、生态公益林,建立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统筹协调中部生态保育区的保护与发展。 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海南省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为基础,制定生态搬迁方案,对东方、五指山、保亭、白沙4个市县位于核心保护区内的11个自然村的470户、1885人实行易地搬迁,对集体土地采取转换、租赁、地役权、合同等方式进行处置和管控,使国家公园得到整体的系统性保护,促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截至2023年4月,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已基本完成。海南生态移民搬迁,向村民兑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区域生态修复双赢”的民生承诺,让村民更加自觉地在保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中适应生态、热爱生态、守护生态,从而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互促,三生共赢”。 海南省加强生态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海岛”国土空间保护格局。 强化对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红树林有“海岸卫士”“海上森林”的美誉,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过渡带的一类特殊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海水、抵挡风浪、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海南省强化对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如,花场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编制了总体规划,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功能分区,恢复了破坏的地貌,补种红树林,自然环境逐步得到恢复,曾被破坏消失的“海上森林”在如今的保护区内得到重现。 开展珊瑚礁生态修复。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因旅游开发,三亚市近岸海域遭到侵蚀,海底珊瑚礁被破坏。为修复海底生态系统,三亚市在凤凰岛、鹿回头等附近海域陆续投放人工礁体,在海底“植树造林”,移植适合该海域生长的珊瑚苗种,珊瑚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 实施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截至2022年年底,海南省清理和修复岸线126.6公里,通过清退养殖塘、养殖滩涂,为红树林等滨海湿地让路,全省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通过实施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丘陵区域生态修复,以及海岸带保护修复、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三年行动,努力构建“中部水塔+3大江及13条河流域生态廊道+63%以上的自然岸线+1500亩珊瑚礁”的“增绿护蓝”生态安全体系。 建章立制,强化监管。海南省一是率先出台《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明确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范围、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准入条件、分区管控、调整条件、责任追究等,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出台《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海南经济特区海岸带保护与开发管理实施细则》,加强海岸带环境资源和保护,规范海岸带开发利用管理;三是根据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的《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结合海南省实际,修订了《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准入管理目录》,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正面准入清单及管控规则,进一步加强生态空间保护,提高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开展专项督察,构建监测体系。海南省一是先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海岸带保护与开发专项检查和生态保护红线区专项督查工作,发挥总体规划督察的“利剑”作用;二是借助卫星遥感监测和视频监控技术,构建“天上查、地上巡、网上报”立体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有效遏制各类破坏生态保护红线、海岸带等自然资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信息平台和预警监测机制。海南省一是搭建全省统一的“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全域、全要素、全过程、数字化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实现“机器管规划”;二是开发“一张蓝图”公众版和App(应用软件),完成Web端(电脑端的网页版)、移动App和微信小程序,并嵌入“码上办事”“椰城市民云”,方便老百姓查询了解“三区三线”等各类控制线划定和规划情况;三是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实时预警监测机制,探索设置电子围栏,通过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实时手机信令数据,对进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员进行禁止类行为提醒,实时监测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为活动强度。